Thursday, July 10, 2008

三藩市華埠的“散仔房—S.R.O.”


在五月下旬時與我會部份的執委會員及職員,參加了一個由亞太議程聯盟在三藩市舉辦的草根團體經驗交流會。我們一行十人經過了六個多小時的飛行,雖然很“累”,但得到三藩市進步會的熱情款待,什麼疲勞都已忘記得一乾二淨!

三天的行程活動中,令我最難忘之一的是參觀了在三藩市內的“散仔房”,據稱這種住房現時在三藩市內佔了整個市內住房的60%以上。這些樓宇是在1906 年三藩市地震及大火後所興建的,所有的業權都是由傳統的公所和商會擁有的,由於當時華人的社會結構是以單身漢為主,因此,這些被稱為“散仔房”的住房就滿足了當時的需求。可是,這個華人社區經過幾十年後的變化,移民家庭的數目不斷增長,但似乎在華埠內的住屋形勢就遠跟不上要求。

我們前往參觀的一座樓有四層高,一層內有十幾二十間房,房間都建在長走廊的兩邊,大部份有人在房裏的房間都是半掩門的,可能是讓空氣流通一點,因為房間內是沒有窗戶的。我們窺視進內,可以說是一目了然,每個房間的面積只有10 呎乘12呎左右,只能放下一張床和一張檯,就連一個衣櫃都放不下。有一位住客走出來與我們交談,他回想住在散仔房已有十多年了,初時住在這裏是貪租平,但竟然在這裏由一名單身漢住到成家立室,現在孩子都有兩個了。而他仍然住在這裏的原因是,華埠內沒有太多的住房選擇,而且一般較大單位的房租都很貴,一房一廳的單位租金都要一千五百元左右,對勞工階層來說實在是難以負擔,因此,就這樣將就下來了。現時散仔房的租金是由五百至八百元不等,要視乎房間的面積和環境而定,而大部份搬入來“散仔房”的都是移民家庭,由于搬走的人少,要想入住的人多,這些房間是極其槍手的,幾乎要走後門才能租到呢。

走廊盡頭的轉角處,有一個公共浴室,導遊說,這裏大概有六伙人共用一個浴室,裏面有一個沖涼缸和一個洗面盤,四面牆壁和天花板都像剛油漆和裝修過。我們經過廚房時,有兩位住客正在忙於煮飯,裏面的設施全部都是公共的,如爐頭和雪櫃等。廚房的面積大概只可容納兩個人在同時運作,她們說,由於活動的空間小,要用廚房的住客都要互相遷就,不過他們從來都沒有出亂子。據稱所有公用的地方都是由業主雇用外人來一個星期清潔一次的。

參觀完這些“散仔房”後,委實覺得它是名存實亡的,說什麼是“散仔房”,其實是已變了相的“家庭房”。不過,其居住環境及設備都沒有因應實際的需要而改變。華人進步會的職員說,由於經年失修和欠保養,這些散仔房在衛生和安全方面都出現了極大的問題,住客們的健康受到一定的威脅。華人進步會有見及此,在過去幾年到現在都一直致力組織住客爭取改善居住的環境,和認識如何保護住客的基本權益,並且敦促業主要關注改善住屋的環境,我們現在所參觀的房間,比較起以前已是很大的進步了!


1 comment: